《泰囧》何以讓大片“太囧”
連日來,華語電影市場硝煙彌漫。在《1942》、《王的盛宴》、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等國內外賀歲大片的夾擊之下,國產喜劇《人再囧途之泰囧》(以下簡稱《泰囧》)屢破票房紀錄,又一次書寫了中小成本國產片以小搏大的成功范例。據統(tǒng)計,截至2012年12月30日,上映僅18天的《泰囧》全國總票房已達9.4億元,超過《畫皮2》成為中國內地電影史上最賣座的國產電影。《泰囧》的票房奇跡,是中小成本電影的一次完勝。除此,《瘋狂的石頭》、《桃姐》、《失戀33天》、《二次曝光》這些低投入、高產出的電影都成為了近年來我國電影市場“小成本大票房”的典范。在帶來高票房的同時,這些中小成本電影并不像一些大片一樣毀譽參半,幾乎一邊倒的稱贊之聲讓人印象深刻,值得思考。 中小成本電影更關注現實和民生 “現在人們生活學習壓力很大,急需減壓,而看喜劇便是減壓的一種重要方式。”河北經貿大學學生王金金在看完《泰囧》后感覺很過癮。“除了歡笑,這部影片也不乏溫情。王寶強看似荒唐的行為,都是為了完成患病媽媽的心愿;徐崢在千辛萬苦后終于明白,陪在家人身邊比賺錢更有意義;黃渤雖然流落異鄉(xiāng),但得知孩子出生后喜極而泣。這樣一部影片,會讓我們在新的一年里更加珍惜家人、善待朋友、認真生活。” 無疑,在賀歲檔喜劇偏少、國產喜劇票房不佳的前提下,《泰囧》憑借其“親民”的笑料、討喜的題材和精準的主題定位成為情侶約會、合家歡樂的一道“開心大餐”。“觀眾的觀影愿望其實很容易滿足。故事完整有趣,題材‘接地氣’,演員演技自然不浮夸,臺詞樸實不做作,如果還能讓觀眾在輕松愉悅之余有所感悟,那就更好了。”省影視家協會副主席、秘書長汪帆認為,中小成本電影往往更關注現實,關注普通人的命運,關注真實的情感與豐富的生活。它們往往以社會小人物的生活百態(tài)為著眼點,把民生用藝術的語言真實地表現出來。一個帶有誠意、尊重觀眾的好故事,遠比大導演、大明星、大投資、大制作更重要。 高成本不是國產片的唯一出路 近年來,中國電影一直在朝高成本的商業(yè)大片方向發(fā)展,但從《失戀33天》到《泰囧》的盈利,中小成本投資明顯占了上風,這無疑帶給市場新的啟示。 談到中小成本電影在市場中表現出的驚人爆發(fā)力,汪帆表示,市場盈利的需求并不絕對與砸錢的程度相關,而可能與你怎么去觸動人們的內心,去撫摸人們內心那些柔軟、疼痛的地方有關。 “中小成本電影的商業(yè)成功,對于抑制國產片當前的盲目投資有一定作用。它也許能讓更多的制片人和投資者轉向中小成本電影的制作,把精力轉移到題材類型和制作質量之上,從而進入一個比較良性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”。汪帆認為,高成本不是國產片的唯一出路,《泰囧》等中小成本電影的成功代表了一種新的投資方向,就是要用行業(yè)眼光來判斷影片的性價比,再配合完美的宣傳營銷策略,特別是對新媒體的運用。 對于《泰囧》的大賣可能引發(fā)的低質量中小成本電影跟風現象,汪帆坦言,中國電影市場如果都是中小成本充斥,沒有大投資,也是不健康、沒前途的,好的大投資、大制作絕對不能放棄。中國電影需要更多的摸索與嘗試,需要走一條多元的發(fā)展之路。 |
關鍵詞:泰囧,大片 |